泌尿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,在尿液中生长繁殖,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的一种疾病。以下是关于泌尿感染的详细解析:
一、分类
-
按病原体侵袭部位:
- 上尿路感染:如肾盂肾炎。
- 下尿路感染:如膀胱炎和尿道炎。
-
按临床症状:
- 症状性泌尿道感染:有明显的临床症状。
- 无症状性菌尿:无明显的临床症状,但尿液中存在细菌。
二、症状
泌尿感染的症状多样,可能包括:
- 尿频尿急:排尿次数增多,尿急感强烈,难以忍耐。
- 尿痛:排尿过程中尿道有刺痛或灼痛感。
- 尿液异常:尿液浑浊、出现血尿,气味刺鼻难闻。
- 下腹部疼痛:耻骨上方区域可能出现隐痛、胀痛或酸痛。
- 发热:当感染严重时,可能出现发热症状,体温可升高至38℃甚至更高,并伴有寒战。
三、病因
- 致病菌感染:大多数泌尿感染由革兰阴性杆菌引起,如大肠杆菌、副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等。
- 宿主因素:如尿道周围菌种的改变、尿液性状的变化、分泌型IgA的产生缺陷、先天性或获得性尿路畸形等。
- 其他因素:如新生儿和小婴儿抗感染能力差、尿布污染、糖尿病、高钙血症、高血压、慢性肾脏疾病等。
四、诊断
- 尿常规检查:如清洁中段尿离心沉渣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,即可怀疑为尿路感染。
- 尿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:是诊断尿路感染的主要依据。通常认为中段尿培养菌落数≥105/ml可确诊。
五、治疗
- 解痉止痛药物:针对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,可采用解痉、止痛药物进行对症治疗。
- 退热药物:对于伴有发热的患者,应采取降温措施,如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物。
- 抗生素治疗:如果是细菌感染,需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。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足量、足疗程的原则。
- 调节尿液酸碱度: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尿液的酸碱度,给予调节尿液酸碱度的药物,以破坏病菌的生长环境。
- 中医中药治疗:通过辨证施治,给予清热解毒、利湿通淋等中药方剂,可辅助西医治疗。
- 物理治疗:如微波治疗、红外线治疗等物理疗法,可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、促进炎症消退等方式,辅助治疗泌尿道感染。
六、预防
- 保持个人卫生:保持尿道口和会阴部的清洁,每天用温水清洗,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。
- 多喝水:增加尿量,冲洗尿道,有助于预防感染。
- 注意饮食:避免辛辣、刺激性食物,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,保持大便通畅。
- 避免憋尿:及时排尿,避免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,滋生细菌。
- 注意性生活卫生:性生活前后要清洗外阴部,性生活后及时排尿。
- 增强免疫力: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如充足的睡眠、适量的运动、均衡的饮食等,有助于增强免疫力,预防感染。
本文章链接地址:
http://www.pjxcyy120.com/mngr/76.html